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历史 > 汉世祖 > 第574节
  韩家与赵家一向走得很近,韩令坤与荣国公赵匡胤更是发小,在当朝,赵匡胤虽然没敢在军中搞“义社十兄弟”这种犯忌讳的事情,但围绕着赵匡胤,仍旧有形成了一股不俗的军政势力,作为外姓非外戚的一股力量,被刘皇帝用以平衡朝局。
  而韩令坤,则是赵匡胤的亲密战友、好友,算是其势力的中坚力量。纵然不考虑利益联系,就韩赵两家私下里的关系,韩家的继承人出了事情,于情于理,赵匡胤都不会沉默的。
  至于常家,发迹于常思,虽然属于过去式,但终究是开国元勋,河东起兵时的一员大将,后来更成为有数的藩镇。
  如果因为常思后来失势,破财免灾,归养田园,说服力不够强的话。那常家与郭家的关系之亲密,可不下于韩赵两家。
  常思那老儿,性贪婪鄙而吝啬,能力平庸,风评很差,但他一辈子,最得意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搭上了郭威这趟车,早年做了一次受用不尽的风险投资。
  这么多年下来,与郭家的关系,也没有怎么疏远。如今嫡系子孙,直接被人杀了,不管什么原因,就冲这个结果,郭威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一场争风吃醋酿成的人命案件,是否会引起郭、赵两家的敌对?如果是那样,柴荣是否会碍于情面参与进来,要知道,到乾祐后期时,在大汉军政间并称“柴赵”的柴荣与赵匡胤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疏离了。
  如此,是否会引发一场功臣之间的争斗与角力?会不会打破如今朝堂平衡的局面?文官集团又会又什么样的态度?
  刘皇帝不知道太子刘旸是否考虑到了这些,但刘皇帝就是忍不住往深里了想……
  “此事的判罚,不作声张,不做理会,任洛阳府及刑部、大理依照朝廷章法处置!”沉吟几许,刘皇帝抬眼,对刘旸吩咐道。
  看着刘皇帝一脸的沉肃,有所领会,刘旸拱手应命:“是!”
  显然,勋贵子弟之间的龌龊争斗,哪怕闹出了人命,简单的气愤之后,刘皇帝的心情便恢复了平静。对于刘皇帝而言,那两个贵族子弟,也是无足轻重的,他所考虑的,是要通过此事看看,相关的贵族功勋们,会是如何反应,此事最终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收场。
  作为仲裁者,刘皇帝完全可以稳坐钓鱼台,坐观局势发展,这甚至引起了他十分的兴趣。
  “那韩庆雄在巡检司当职吧,常侃也是在刑部观政吧!”心中计议已定,刘皇帝又忍不住发出质问:“既非休沐,又非节假,这二人,怎么就跑到这秦楼楚馆中闹出这摊子事?”
  “派人,去巡检司、刑部,问韩通与李业,他们是怎么管理下属的?这军政之间的歪风邪气,就当真改不了吗?”刘皇帝冷冷道。
  这话可说得有些严重,如果韩通、李业在此,只怕要当即跪下请罪了,然后心中大骂搞事的韩、常二人。
  韩庆雄、常侃之事,迅速地在西京城中传开了,洛阳虽大,广厦万千,却丝毫不妨碍消息的流通,就在当夜,已然传入千家万户。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化作吃瓜群众,准备看看事情的发展。
  大汉的功臣之中,自然不是和谐一片,能力、资历、功绩、权力、地位等等,都能成为相互之间矛盾的起因。而他们的子弟,自然也是各有团体,平日里也少不了来往,更少不了冲突。
  然而,勋贵子弟中,闹出人命,这还是第一次,起因还那么荒唐。事情虽然发生了,却也远没有如刘皇帝想象得那么严重,也是时间不够,还需要发酵。
  受影响最大的,当属韩常二族了。这不,在刘皇帝与宫中接见刘旸几人时,韩庆雄的叔父韩令均,搞清楚事情的经过后,虽怒其不争,却也连夜登门,拜访荣国公赵匡胤。
  第140章 恼火的赵匡胤
  韩令坤兄弟三人,韩令均排行老二,官职兵部主事,算是在京韩氏辈分最高的了。在得知自家侄子犯下事后,第一反应是惊,第二反应是怒,当得知事情缘由,被杀的人是常侃后,就是后怕了。
  事情大条了,若是一般人,使点手段、花点钱,还有大事化了的可能,然而偏偏是不能善了的人。
  冷静下来后,韩令均连洛阳大牢都没去,而是直接前来荣国公府,拜见赵匡胤,如今这种情况,除了赵匡胤,他也想不出还有谁能伸出援手,缓和此事。而稍微令他安心的是,赵匡胤没有避而不见。
  荣国公府内堂间,侍女奉上热茶,赵匡胤正经危坐,伸手示意韩令均:“吃茶,平复心情!”
  此时的韩令均哪里还能有品茶的心情,屁股方落下就忍不住起身,拱手道:“荣公,事已至此,不可挽回,侄儿年少,虽然不肖,万望施以援手,救三郎一命啊!”
  “三郎也是我的侄儿,他出了事,我自然不会坐视不理!”闻之,赵匡胤先是给了一个肯定的态度。
  不过,接下来的话,还是让韩令均心头微紧:“此事我已知晓,甚是麻烦啊!他也是荒唐,若是斗殴伤人,都有回圜的余地,如今大庭广众,使用利器,害人致死,想要收拾,谈何容易!”
  见赵匡胤表示为难,刚沾座的韩令均又站了起来,急道:“我兄早逝,他这一脉仅剩这唯一骨血,还望怜之,勿使其绝后啊!”
  听他这么说,赵匡胤坚毅的面容间也露出少许的动容,起身把韩令均扶起:“我知道!我知道!若德顺绝后,我心何忍?”
  韩令坤还是生了不少的儿女的,然而三个儿子中,只有韩庆雄顺利长成,相当于独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否则也轮不到他袭爵。
  “洛阳府是什么态度!”赵匡胤问。
  韩令均答道:“暂时收监,明日升堂审判!慕容府尹刚严,刑部李相公又人情难近,若是过了堂,判罚一下,只怕逃不脱一个死!”
  “你先回府,此事我自有计较,会设法的!”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尽量沉稳平静地对韩令均道。
  没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韩令均有些不甘,还欲要劝说,但被赵匡胤两眼一瞪,也不敢再多嘴了。
  叹了口气,赵匡胤也尽量以一种宽慰的语气道:“韩德顺虽然不幸早逝,但赵匡胤还在,我与他几十年的情谊,纵然你不过府相告,我也不会坐视此事。你且暂回府,容我想想,记住,不要再有过多的举动!”
  “是!”韩令均也是无奈,哀叹一声,拱手告辞。
  待韩令均走后,赵匡胤再也绷不住脸,用力地砸了下桌案,语气中抑制不住愤怒:“这个浑人,哪来的胆子!”
  这个时候,一名年轻的少年走来出来,朝着赵匡胤一礼:“爹!”
  来人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年纪虽轻,但沉稳有度,内敛而有涵养,很受赵匡胤喜爱。见到儿子,赵匡胤示意他陪坐,而后感慨道:“韩家也是上梁不正,下梁参差啊!”
  赵匡胤话里的上梁,当然不是指韩令坤,说的是其父韩伦,早年的时候,作为功勋之父,寓居洛阳,同柴荣之父柴守礼一般,属于招摇过市,胡作非为的那种,给韩家招了不少黑。
  这也是赵匡胤所不喜的地方,如今,韩庆雄犯了事,自然也引得他不喜迁怒,觉得韩家家门不幸。
  看着父亲,赵德昭不由说道:“爹,如今韩家叔父主动求上门来,您也答应了,此事能够善了吗?”
  “善了?如何善了!”提及此,赵匡胤就忍不住发起了脾气:“不说其他,常家死了嫡子,他们岂能甘休?不欲报复?能不让韩家三郎偿命?即便双方能够妥协私了,涉及人命大案,朝廷的法度,大汉刑统是摆设吗?
  洛阳官府已然接手此事,人已然押在监狱了,此事还能小的了吗?只怕现在,上上下下都盯着此事了,传至陛下耳中,你觉得还能如何善了?”
  闻言,赵德昭沉默了下,迟疑道:“事情如此严重?”
  “害人性命啊!”赵匡胤压抑着怒气:“这么多年来,哪一件人命是轻易揭过去的,刑部受理,大理复核,每一件都有陛下朱批,重视可见一斑。
  黎民百姓,事关人命,都如此,而况于你们这些膏粱子弟?我担心啊,陛下非但不会轻易放过此事,还会将此事树为典型,以警示上下。这几年,两京之中,勋贵子弟后辈,多有浮躁妄为之事,陛下早就心怀不满了!”
  “若是这般,韩家三郎岂不是很危险?”赵德昭面容间闪过一抹凝重。
  赵匡胤抿了一口茶,肯定地道:“倘若正常断事判罚,如韩令均所言,极有可能当堂判死!”
  “慕容府尹也非铁石心肠之人,竟不能容情?”赵德昭问:“常侃那厮儿也知道,嘴下难饶人,极其刻薄,若非他恶语伤人,韩三郎再是鲁莽,又岂能怒而杀之?”
  “不论如何,他杀人,乃是不争的事实,触犯了国法,依法,他就得偿命!”赵匡胤道:“再者,纵然慕容府尹手下留情,上报至刑部,李国舅又岂会轻易放过?常侃还是他手下的人。再者,若稍有徇私枉法,岂不落人口实,常家还不得闹开?倘若是那样,事情将更加不可收拾!”
  闻之,赵德昭不由叹息,看着自家父亲,问:“事成死局,您答应韩家叔父,设法救人,又当如何施展?”
  “必须得先在洛阳府判罚之前,有所作为!”赵匡胤道。
  迎着赵德昭的目光,赵匡胤有些无奈得道:“此事,除了陛下,找任何人都没用,也只有陛下能够压制住常家人的不满?也不知为父这张老脸,能够让陛下法外容情?”
  闻言,赵德昭想了想,道:“爹,陛下治法以严,少有容情,您否是求告,是否会触怒陛下?”
  对此,赵匡胤沉默了,良久,叹息道:“不论如何,总要有所作为,减轻一下刑罚,哪怕废为庶人,流边,去做苦力,至少,给你韩叔父留下一脉骨血啊!”
  针对这件事,赵匡胤从得知开始,心中就有决议,必须得插手。纵然不提他与韩令坤之间亲厚关系,这还代表着一个政治态度的问题,不管是与非,韩家出了事,他都得有所表示,否则谁还能死心塌地地聚集在他旗下。
  哪怕,赵匡胤心里很清楚,这种站不住理的情况下,是冒政治风险的。得罪常家,乃至郭家,问题都还不大,就怕引起刘皇帝的反感。
  “你和德芳,今后也给我老实点,用心读书习武,不要出去惹是生非!”赵匡胤突然,又朝赵德昭训斥道。
  “是!”
  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
  翌日清晨,天还未亮,便披着秋露寒霜进宫,直奔垂拱殿面圣。不过,结果注定让他失望,面对接待的那名通事舍人,赵匡胤严肃地道:“陛下不在寝宫?”
  对赵匡胤,通事舍人显得不卑不亢的,拱手回应道:“陛下一早,便出宫前往西苑了,荣国公若有要事,可前往觐见!”
  “多谢!”闻之,赵匡胤一张已称不上英伟的面孔,不由得拧在了一起,随口道了声谢,转身便去。
  当然,他并没有莽撞地去西苑追驾,皇帝这个时候不在,显然不是巧合,必有深意,贸贸然地前往,赵匡胤不为。
  暮秋的晨风,已经十分阴凉了,赵匡胤却似无所觉,变道前往兵部,一路都琢磨着刘皇帝对此事的态度。显然,想要直接从刘皇帝讨个恩旨,求得宽恕减刑,是不可能了。
  心情微沉,但面上还是很快恢复了平静,他赵匡胤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这件事,虽然麻烦,却还不至于让他破防。
  天色尚早,南衙兵部官署内,静悄悄的。不知觉间,赵匡胤当这个兵部尚书,也快十年了,里里外外,都打上了他的印记。
  坐在公案后,赵匡胤随手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公文,尤其是南征大军,要求增调一批武器与被服的事情,不得不上心。
  “参见殿下!”外边传来了属吏恭敬的参拜声。
  赵匡胤一下子回过了神,刘旸的身影已然映入眼帘,赶忙起身行礼。刘旸展现着他的风度,毫无做作,只是自然地回应,比起刘皇帝个性的强势鲜明,太子的中庸,显然还是更臣下们放得开些。
  “听闻昨夜有大理军报至,是否紧急,孤特来看看!”刘旸说道。
  “只是请求调拨一部分军需!”将刘旸迎入上座,赵匡胤将情况简单讲了一下:“所需军器军械由兵部调拨,至于被服,还当由剑南供应,即将入冬了,气候变化,不可不虑!”
  闻之,刘旸颔首,笑应道:“荣公既然已有所决议,自无不妥,可照此办理!”
  看着赵匡胤,刘旸问他:“如今大汉,四海安平,宇内无事,唯有西南,战事未休,朝廷上下也都关注着。荣公久经沙场,长于戎事,以你之见,西南战事何时能够终结?”
  闻问,赵匡胤第一反应就是,太子着急了,迎着其目光,以一种劝告的语气道:“殿下,西南地区,迫于地势民情,难以卒下,不可操之过急啊!如今胜势在我军,段氏君臣退避,不过苟延残喘,其势则日渐式微,这等情况下,只需从容应付,终可将其逐步剪除!”
  眼下的西南战场,汉军已然取得了绝对的胜势,自敌都告破,交通也彻底打通,近日来自南方的军情,也陆续北来,安洛阳君臣之心。
  到目前为止,大理国中北部地区,其主要城镇已然尽数落入汉军控制,二王合兵之后,便分遣一偏师,进占西部大理,境内的官员、将领、部族多选择投降。
  而经过休整之后,王全斌再度提兵南下,兵向鄯善府,准备对段氏君臣继续追剿。基本上,鄯善拿下了,那大理国也就可以宣告,彻底瓦解了。
  听赵匡胤之言,刘旸笑了笑,平和地道:“王都帅上报,说大理国大族董氏投降朝廷,愿意引居中联络,引大军平定不臣。这董氏,乃是段思平当初起兵后的重要支持者,后来曾一度把持大理国政,参与废立,虽然如今已然衰落,为高、杨等氏族代替,但仍旧有一定影响力。
  赵相公提议,可以对这些大理旧族势力,采取收买、招抚政策,如此,既可快速结束战事,也可用以战后制衡西南的那些部族。
  荣公以为如何?”
  闻此,赵匡胤略加思考,即眉开眼笑,应道:“倘若如此,大理确可速下!甚至,对于逃跑的段氏,朝廷同样可加以笼络,善待其族人,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争结束之后,朝廷如欲实现西南安治,也离不开这些当地的氏族、部族的支持,推行土司制度也是必然之事,因此,许以官爵利益,是条可行之法!”
  刘旸只是点点头,却没更多的反应了。见状,赵匡胤问道:“殿下是否有其他疑虑?”
  刘旸抬指,说道:“大理部族林立,相互倾轧,不足为虑,授以土官土职,足可招抚之。只是段氏以及那些大族,他们在西南经营多年,盘根错节,底蕴深厚,如若太过放纵,或可得一时之安,难保长久之后,不为朝廷之患?”
  听其言,赵匡胤稍微皱了皱眉,对其疑虑,心中实则有些不以为然,毕竟西南本非中夏根本之地,又地处僻远,交通不便,想要彻底收治,也没那么容易。纵然没有那些大氏族,刘旸的疑虑同样会发生。
  不过,心中这般想,赵匡胤嘴上,还是说道:“殿下所虑甚是!那便颁令西南行营,对那些大族,予以削弱,哪怕将之尽数迁离故地,也不为不妥。”
  “还是先看看后续战况吧!”刘旸叹道。
  谈完此事,赵匡胤看了看刘旸,面上稍显刻意地做出些表情。见状,刘旸问:“荣公何以欲言又止?”
  赵匡胤顺着滑头便往下说:“殿下,韩常两家子弟于昨日惹出的事端,不知您是否听闻?”
  迎着其目光,刘旸心中了然,饮了口茶,道:“此事严重,都闹出了人命,孤有所耳闻!”
  见其反应,赵匡胤深吸一口气,带着点愤懑道:“殿下,韩庆雄这小儿,胆大妄为,一时激愤,竟至伤人性命,实在该杀!”
  不过话音一转,又问道:“不知殿下,对此事,有何看法?”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