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简单来说,这些人似乎已经不把“活着”当成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活着当然挺好,死了也没有什么关系——或许作为一个人的处世哲学时还能被称赞一句“疏狂”,但是当其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时,这个社会,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名士都沉迷于远离朝堂。在晋朝,士族门阀统治的一朝,有些名士并非“不以经国为务”,而是走上朝堂搅弄风云。
  西晋末年王衍是一位名士首领,有“口中雌黄”的轶事流传。他长于清谈,其学问造诣自不必说。但他在西晋末年政局中,既结后党,又盟东宫,虽然担负着宰相的重任,但却不认真对国家进行治理,只想方设法保全自己和家族的传承。
  再之后,琅琊王导,颍川庾亮,谯国桓温,陈郡谢安……一系列执掌大权的主政官也大都是玄谈大家或是士族领袖。
  但是玄谈家能治国吗?
  或许有些天才人物可以,毕竟隐居了二十多年的谢安出仕后以少胜多打赢肥水之战,为东晋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但是人人都是谢安吗?
  怎么可能。
  更多的是如同王衍一般看上去风姿挺秀、芝兰玉树,但却实际上不思其政,只在乎自己和家族存活的废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刘备喃喃地念了这句话两遍,兴奋地抬起头来,“光屏此言实乃至理!”
  曹丕的思绪却渐渐逸散开。
  曹操和他都很喜欢文学,久而久之,他们周围也围绕了一群饱读诗书的“文学之士”。他知道那些人有时会聚在一起,谈论朝政或是谈论文学。
  ——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在一起谈论玄学。
  之前的曹丕从未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毕竟谁还没有个爱好了?喜欢玄学又不是什么要杀头的大事。
  光屏上虽然只说了晋朝玄谈大兴导致时风颓废,可是曹丕却总是对号入座,觉得光屏是在暗暗地说自己周围的这一群人,他的背后炸起了一层白毛汗。
  曹丕下定决心,之后要么遏制住那些人玄谈的风气,要么就遣散那些人。
  可能是父子之间的心有灵犀,曹操此刻也在想这个问题。但是曹操的思考就比曹丕更深入一层了。
  曹操想,是不是这群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你说他们有什么作用?不能治国,不能出谋,不能划策,也就只是和曹操等人进行一些诗词唱和。可作用如此小的人,却被别人认为是他的“近臣”。
  曹操的手指微微蜷了蜷,他不能轻易动那些人,他要给天下士人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印象。
  士族!士族!士族!
  曹操深深地盯着光屏看了一眼,在心底刻下这个名词。
  他算是看懂了,晋朝成也士族,败也士族。他的大魏自然要尽力避免这个坑。
  “噗。”
  曹操的思维突然歪了一瞬,喷笑出声。别人都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这算是什么?
  “后车之鉴,前事之师”?
  坐的离曹操近的几个人听见他的笑声,不约而同地打了个寒噤。
  救命!主公/丞相这是想到什么笑起来了?是痛快于司马家的下场还是气急反笑啊?!
  好难懂。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
  但是就在公元421年,也就是东晋灭亡的第二年,为了稳定政权等一系列原因,刘裕派人杀死了禅位后的晋恭帝。
  一百七十一年前,司马懿挥兵而起,发动高平陵事变时,他可曾想到过这样的结局?
  一百六十年前,高贵乡公曹髦被当街弑杀的时候,匆匆赶到的司马昭可曾想到过这样的结局?
  一百五十年前,司马炎志得意满地登上皇位时,可曾想到过这样的结局?
  九十七年前,晋明帝司马绍捂着脸羞愧地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时,是否就是想到了这样的结局?
  一百五十年晋祚,一百五十年黑暗。
  “生于不义”,是司马家在蓬勃的野心中对主君伸出了爪牙;“死于耻辱”,是他们造就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惨剧,最终偏安一隅,刘宋篡晋,重复了魏篡汉,晋篡魏的命运。
  虽然刘裕取代了晋朝的统治,建立起比较强大有力的宋,但是南北割据的局面并没有消失,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战火依旧频仍,中原百姓还要承担很多很多年的苦难。
  但是司马家族就到此为止了。】
  光屏消失了,就像它从来没有出现过。无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团体的人都觉得恍若隔世。气氛松快下来,那些当初怎么也叫不出来的侍卫慌慌张张地冲进来请罪,又迷茫地被轻易打发出去。
  他们不知道,就在那晃神的一刹那,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章就是收一个尾,也可能是前面情感爆发太大了,感觉一下子弱下来了(挠头
  第40章
  视频后续
  司马懿面如死灰地被拖下去,没有人去询问他的下落。
  他的双腿无力地耷拉在地上,随着侍卫的走动在台阶上磕碰。
  崔琰皱了皱眉,面露不忍,掩面不去看这位故友,没有人为司马懿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