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类型 > 黄天之世 > 黄天之世 第917节
  他们要提供的,比获得的要多上不少。
  他们别无选择。
  他们只能如此。
  这个时代。
  并不属于他们……
  第九百二十三章 昭昭有明,天俾万国!
  长安城的庆典持续了已有五日的时间,但是长安城内的众人热情仍旧不见多少的消退。
  各大商会、商队齐聚长安,大量的商品摆放在集市之中使得市面一时无比繁荣。
  长安大街临近长安广场的一处酒家的阁楼之上,栏杆周围数名身穿劲装腰佩刀剑的护卫正扫视着四周。
  许安头戴铁冠、身穿青袍,正坐在其上,他一边喝着清茶,一边看着街道之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自光和七年起始,十多年的时间他已经是很久都没有享受安宁。
  直到这段时间,他才放下心来,享受起了生活。
  安宁的生活让人忍不住沉醉于其中……
  黄昏温暖的眼光照耀入长安,将街巷之中众人的影子拉得极长。
  远方,残阳如血。
  长天染绛、丹阳烁烁、晚霞如火。
  夕阳西下,却不见半分的萧瑟。
  灯火渐明,长安城内人声仍旧鼎沸。
  舞者跃动的铃铛声、丝竹管弦的交响声汇聚在了长安广场之上。
  还未到晚间,长安广场之上便已经是灯火通明、人山人海
  今日的早晨,应天府便放出了消息,晚间宣教司内的舞者文工将会在长安广场之上举行公演。
  消息一经传出,便是牵动了众人的心绪,这才使得今日的长安广场之上人满为患。
  近几日,坊市之间的歌舞,也将长安城内的气氛越推越上。
  凌云、明光两阁的修建,两处工地之上热火朝天的景象,也将长安城内的气氛彻底拉至了高潮。
  宣布之日,无数的军将振臂高呼,齐聚于太平观之前。
  他们高唱着军歌、呼喊着万胜,诵念着经文,所有人无不是康慨激昂,所有人无不是战意昂扬。
  他们的精神也感染了普通的民众,换来了更多的支持。
  坊市之间,想要报效从军者的数量一时激增,很多郡学生甚至直接修改了志愿,非军校不考。
  甚至有国学院的学子想要投笔从戎,联名请愿想要进入军校之中重修。
  不过这些国学生的请愿自然是被许安全部都驳回了,毕竟他们已经在国学院修习了一段时间,怎么可能改易。
  而且军校招收学员,实际上比起石渠、天禄两所国学院要求都还要高。
  况且他们现在做出的决定也是出于一时激动,定然有顾虑不周的地方,真的批准他们进入军校之后,怕是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作为军校生,不仅要通过鹰狼卫的审核,确定其身家清白。
  还有心性、意志、身体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通过了一系列的综合考核之后,最后才能成为一名军校生,进入军校修习。
  如今的太平道军事学院相比原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太平道军事学院,主要是教导最基础的作战,领兵知识,专门培养中下级的军官,也就是从队率到军侯级别的军官。
  当时培养和教导全都是针对军中的军官,现在却是教导的普通学生,从基础开始教授。
  教材的核心是当初许安编纂的步兵操典,已经许安拟定的一些框架。
  如今使用的教材是经过了国家一众将校的经验所得,汲取精华,去除糟粕的集大成之学。
  从训练军卒到行军作战,再到军阵、士气等各个方面都有教导详解。
  而担任教官的则是军中的在职军将,如今的太平道军事学院之中,不乏侯爵、伯爵在军中担任常任教官。
  除去太平道军事学院之外,第二座军校也已经在交州番禺开始建立了起来。
  新的军校也是冠以太平道之名,名为太平道海军学院,专职训练海军。
  原本巴东军区的水兵学院被裁撤,其军事教官等等都被调往了交州。
  陆军已经完成了系统化,这一次许安要做的是让海军也完成系统化。
  讲武堂虽然也是教导军事,但是它属于是进修学院,比起太平道军事院校,还有石渠、天禄两座国学院的等级更高,只有军职达到了军司马、校尉一级后进修的学院。
  相应的,石渠、天禄两座国学院之上,还有一座新的学院其实也已经在长安开始动工。
  只是动工很早就已经开始,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
  那一新的学院,名为“大明帝国道政学院”,所有文职级别达到正六品以上的官员都要进入道学院之中修习。
  道学院当然不是教经文什么之类,而是推行太平道的思想,廉政建设等等。
  只要通过了一系列的考核之后,才能够毕业重新上任,担任相关要职,否则只能止步于正六品。
  三府主官正二品,各省巡抚从二品、六部主官正三品、二十四司主官从三品。
  郡级主官正四品,县级主官则是正六品,乡级正七品、亭级正八品。
  一般正六品之上的文职已经是一方的主官,或则是州郡掌管一事的长官,就是在长安中央,也是相关的要员。
  他们身处于关键职位,自然是马虎不得。
  世家豪强不会甘心就这样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绝对还会发起反击。
  设置道学院就是为了有一个筛选的过程。
  同时这也是许安将“大明帝国”这四个字第一次放在了台面之上。
  帝国二字,在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统治的强大国家。
  广义之上则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拥有广阔国土的国家,并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实际上如今的明国实行的仍然是君主制。
  道君也是君。
  昔日开国,许安也进位成为了明王。
  这一次返京之后,劝进的文书犹如雪花一般堆满了三府的府衙,也堆满了永宁、永安两阁的桉桌。
  任何的事情,尤其是关于国家的事情的改变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这个时代并非是思想解放、工业发达的近代社会。
  这个时代也并非是民主土壤已经肥沃,素质教育得到普及的信息时代。
  这个时代很多地方的人甚至还没有建立国家,他们仍旧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仍然是茹毛饮血,保持着部落时代的习惯。
  领先时代半步是天才,领先时代一步是疯子。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只有顺势而为,若有人想要逆流而行,那么势必会被时代的洪流撕成碎片。
  广泛的民主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实行,但是很多事情却是可以慢慢的改变。
  在开国之时,许安就确立了内阁的制度,现在内阁制度也被完善了下来,定为常制,被众人所接受。
  接下来,许安的计划是逐步的推行议会制度。
  时代正在前进,这是一个属于大明的时代。
  如今太平道的各地都已经建立了学坊,各地都已经兴起了读书识字。
  太平道内的众人正在摆脱愚昧,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他们也知道除了华夏之外,还有许多的国家。
  他们知道这天下不仅仅只有原来的十三州,在十三州之外,还有更大的疆土,更广阔的疆域。
  教育正在普及,民智正在开启,崭新的思想也正在传播。
  种子已经种下,种子不会永远都是种子,种子终将会生根发芽冒出土壤,最终长成繁茂无比的参天大树。
  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能够再预知到后世将要发生的事情,哪怕是许安也不清楚。
  但是许安明白世界是如何的前进,时代如何是发展,他能够做的,就是将大明尽可能的引导向正确的道路。
  长安广场之上,负责维持秩序的兵丁早已出动,划定了观众席的位置,许多人都已经在制定的位置坐定休息。
  一些得到了允许的商贩,担着货物走来往回贩卖着筐中的吃食和玩意。
  神明台下,此时已是空空荡荡,这里原本放置着的大鼎在庆典举行了两日之后,便已经是被移到了长安广场之上。
  八省十四州,共计二十二口大鼎,每一口鼎都分别代表一州或是一省。
  中州鼎高居于最顶上,冀州、兖州、豫州、并州等州鼎如同众星捧月一般环绕于其四周,而八省的鼎则是第三圈上。
  广场之上,所有人都是席地而坐。
  这样的盛会,鸿胪司自然也给一众外国的使臣划定了一处观礼的席位,席位只是普通的席位并无特殊,不过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
  一众使者所处于的席位正好靠近这些大鼎所放置的位置。
  一众使者看着眼前摆放的二十二口大鼎,无不是心中生羡,眼露憧憬。
  他们都清楚,那一口大鼎便代表着一省,随便一省之地都要远比他们的国家大得多。
  典礼还没有开始,众人被限制于一片区域不得离开,但是却没有说限制站立和走动。
  龟兹的使者站在西域鼎的前面看着眼前青铜所铸的大鼎,一脸的唏嘘。
  龟兹在西域也算是大国,他们的国主以前也做过一统西域的美梦,但是无奈实力不济,根本无法完成这一伟业。
  但是这个取代了汉帝国,自称为“明”的国家,其拥有的疆域却是远比西域要广大十数倍。
  西域如此广袤之地在明国的国内不过只是一处行省,诸如这般的行省,竟然有二十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