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古怪,”苗苗呵呵一笑,“咱们从来就没有正常过吧,遇到哪件事不古怪了。你接着往下说。”方奇接着又说:“比如说,琦玉这到处是个神码玩意儿,以前咱们猜测是地名,现在又猜测是女鬼的名字。这么胡乱猜测可不成,我看先救人,再把村民找来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把头盖骨盖上,再把头皮覆盖在头盖骨上,以两手捻出火焰按在老太婆后脑上,一阵阵难闻的气息传出来,终于把头骨和头皮“焊接”上了。再以金针探入风府穴,这次畅通无阻。将老太婆翻过身子以药气灌入进她体内经络,以驱逐白煞。
前面就说过,这白煞是人之刚死最后一口浊气凝聚不散,老太婆是天线宝宝,又是个通灵体,对一切邪煞都很敏感,很不幸就中招了。由此便可推断出这小山村附近肯定一个新死之人。而且这个人确实是死了,就连白煞浊气都吐尽了,不死才怪呢。地、火、水、风四象次第散去,最后便是喷吐煞气。
给老太婆催动了了药气运行个小周天,此时已经是上午已。方奇和苗苗走到外面,就见空地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原来风雪实在太大,他们全跑到隔壁那家等着去了。方奇和苗苗朝这边走,这些人便是一阵的骚动,自动让他们四人进去,小黑和小白也不敢单独呆在那里,都说怕怕。
骂没出息什么的根本没用,就连小黑也不敢呆,亲眼目睹方奇从老太婆脑壳里取出金属丝,他俩的头皮都发痒发凉,好像方奇揭开是他俩的脑盖子。尼玛,脑壳揭开的滋味真那个太啥子了。
方奇对人群问:“井上家的人都出来!”从人群中挤出几个人,方奇把他们带到个单独的房间讯问半天终于出来了,这家男主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走上前问:“哪家又死人了?”人群便又是一阵骚动。各家纷纷回家去找家人看看是不是少了什么人。
方奇问有谁知道琦玉是什么意思,那些人面面相觑,都纷纷摇头,忽然有个年轻人举起手说:“我知道!”众人一齐把目光转过去盯着他,那年轻人说道:“我上过私塾,教授说过源氏物语里有个女子就叫琦玉,她是个很神秘的人物,教授说她可能就是紫式部本人。”
方奇没看过源氏物语,自然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个叫琦玉的女子。这帮土鳖自然也不会知道,只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才会知道。那个年代的纸张非常珍贵,即便有纸张也是一张纸一两金的宋纸。这东西也只有皇室才能财力拥有,外面所传的不是木刻便是竹勒,要不便是羊皮卷。
那位私塾教授能看到这么一本书,可见也是极为珍贵的。不过总算是知道琦玉的真正身份了,那年轻人大概是个秀才之类的书生,不过他也不会知道。东瀛的蒙学大多数比中原地区要晚的多,可以说绝对多数人都是文盲,有文化的人极少。
年轻人又说琦玉是个以鬼魂一样的东西存在的,她曾经跟源氏有过一段对话,也是住在冷宫苦修的一个奇女子。方奇和苗苗对视了一眼,也是摸不透这位琦玉阴魂不散,到底又是为了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们什么?
出去的人陆续回来说并没有死人,各家都好好的。苗苗说:“这附近肯定有人死了,井上家的老太婆就是被死人冲撞的,现在年纪大的老人留下,其余人全都去找尸体。”
把多余的人撵走,连井上家的人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老头和两个老太太,方奇问他们井上家的老太太到底是干什么的。说起井上家的历史知道的人还真多。
这井上家的老太太叫嵬氏,没名字,是从嵬山川嫁过来的,早年也是逃难到此避难。来时才五六岁,被源氏家人推荐去天皇宫中做粗使丫头,大了才放回来。嵬氏回来之后不久就无师自通地会跳大神,经常神神叫叨叨说自已会通灵会捉妖,闹的人心惶惶的。
那阵子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他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不得安静,还经常闹土匪。嵬氏有点小本事,东家丢了东西,西家丢了鸡蛋,她一说肯定能找回来,一来二去就出名了。乡民有事都去找她占卜,相比之下,她家的日子就比别人家好过的多。
这嵬氏算是本村中年龄最大的人,进过宫的人见识也多,没事就给大伙摆龙门阵,要不然大伙也不知道她这些事情。自大可丸小的时候很怕她,见着人躲开走。这嵬氏倒没像一般人家那么仇恨大可丸家,还偷偷照应着源家。自村民把大可丸的曾祖母绑上石头扔进井里,她就一直吓唬村民说,源家那位大奶奶还会回来的,不然源氏家也不可能活到现在。
说话间有人跑进来说前面田垅上死了一个人,方奇他们跑过去一看,果然雪地上倒毙着个人,此人穿着非常单薄,是个干瘪讨饭的老头。方奇摸了下,这人已经冻的棒硬的跟块石头一样,死的不能再死了。便对大伙说:“找个地方把他烧了吧,别放在这里。”
几个青壮年把老头抬到山边,砍了松树枝把老头架在上面点起一把火烧了。回到村中,方奇又说:“井上家的老太太一时死不了,可是古井里有怨魂,这口井的骸骨不清理出来,村子里永远不会安宁的,就算是井上家的老太婆也没办法。”
井上家的老太婆是块压在村民心中的大石头,已经是多年的阴影了。把井上家的老太婆抬上来,可没人敢反对。有人不由自主便会想到老太婆经常挂在嘴边说的那句话:“源氏大奶奶早晚会回来的。”这不正是应验了她说的话了嘛。
方奇又说:“咱们想想办法,把井里尸骨打捞出来好好安葬,一天不打捞出来村子里就会出事。”扭头又对小黑和小白说,“你们负责监工,一定把尸体打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