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鉴放眼望着满目疮痍的大地。曾经,他在这里苦心经营自己的流民军,唯盼有朝一日能成为朝廷正牌官员。此刻,他掂了掂手里的高平侯印,多年来的经营总算有了结果。不过,以他的性格,是不会就此躺在这侯印上睡大觉的。
从今往后,朝廷里的一切都跟他脱不开关系。
郗鉴远离朝廷,要想在政坛有个位置,就必须跟朝中重臣结盟。结盟的基础是优势互补,自己优势是有兵权,劣势是没政权,且和江东士族没半点交情。那么,谁才是理想中的盟友?他把几个强势同僚在脑子里逐个捋了一边。
左卫将军司马宗和右卫将军虞胤,二人是皇亲国戚,禁卫军统领,有兵权没政权。另外,司马宗喜欢结交侠士,早在几个月前,他就跟流民帅苏峻过往甚密,也就是说,司马宗和苏峻一内一外,已经抢先结成政治同盟。
尚书令卞壸(继郗鉴后接任)有政权没兵权,按说可以跟郗鉴互补,但这人是个直肠子,誓死效忠皇室,整天被司马绍当枪使,敲打异己,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丹阳尹温峤和中护军庾亮是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儿,二人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而庾亮身为外戚,更是司马绍身边的红人,近一年来,他与王导明争暗斗不断。
司徒兼扬州刺史王导,表面上看既没政权又没兵权,且被司马绍排斥。但实际上,琅邪王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加上数不尽的世家豪门在其背后撑腰,让王导的政治话语权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先前追封周札事件就足以说明一切。
郗鉴仔细梳理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毫无疑问,跟自己搭配最合适的非王导莫属。话说回来,郗鉴曾是帮司马绍对付王敦的主谋,双方能否尽释前嫌?对这一点,郗鉴并没有顾虑,因为他明白未来才是一切,他相信王导同样明白这个道理。
这天,一位客人叩响了建邺琅邪王氏府邸的大门。
“去看看是什么人。”王导吩咐道。
不一会儿,仆役跑了回来:“回禀大人,来客自称是郗鉴的门生。”
“郗鉴门生……来我这干吗?”这位江东首届ceo,虽然至今依然稳居江东第二大股东席位,却在近两年备受皇帝疏远,他的权力正渐渐流入政敌庾亮囊中。此刻,王导琢磨着郗鉴门生的来意,忽然,一种强烈的预感萌生出来——或许郗鉴正是保障自己家族前途的关键。
“我要亲自出去接客!”
王导热情地把郗鉴门生请进府邸正厅:“不知先生到此有何见教?”说着,竟向郗鉴门生揖了一礼。
门生见王导对自己这么客气,有些诧异,他连忙还礼,恭敬言道:“在下不敢受王公大礼。冒昧打扰乃是受郗公之托跟您商议件事。”
“请讲。”
“郗公视爱女郗璿(xuán)为掌上明珠,至今尚未婚嫁。听说王公子侄众多,所以想跟您结一门亲事,不知意下如何?”
“郗公与我真可谓心有灵犀!老夫也正有此意。我听说郗璿善工书法,可有此事?”王家与郗家都是书法世家。当年王导随司马睿下江东时,还将一本字帖缝在衬衣里,誓言“帖在人在,帖亡人亡”。郗鉴膝下长女郗璿、长子郗愔(阴)、次子郗昙在书法界也俱有名气。
“王公见笑了。小姐确是喜欢书法,郗愔、郗昙两位公子还称小姐是‘女中笔仙’,不过那都是自家人的笑谈而已。”
“好!好!好!”王导连声赞叹,“我王氏子弟也个个喜欢书法,高平郗氏又系名族,这亲事门当户对!”门当户对自然是结亲的基础,不过,王导的真实意图却跟郗鉴一般无二。自己有政治影响力,郗鉴在外州掌兵权,郗王两家政治联姻乃是绝佳的优势互补。
言罢,王导吩咐仆役:“你去通报还未成家的子侄辈,让他们都去东厢房候着。”
王导与客人饮了两盏茶,随后,他拉着客人的手直奔东厢房。推开房门,只见王氏子弟早已恭候在此。
“他们全在这儿了,先生好好看看,回去后还望向郗公美言。”
王氏子弟或坐或站,郗鉴门生逐一观察,这时,他发现东墙脚床上竟还躺着一位。这人和其他人不同,他若无其事地袒露肚皮,手拿大饼,正吃得津津有味。
“王公,这位是?”
王导抿嘴一笑:“他是我族侄,名叫羲之,字逸少。父亲王旷早已故去。”说着,他附耳向门生言道:“我王氏子侄辈众多,但若论书法造诣,没人比得上他!”
门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王羲之,认真地点了点头。
当日,门生辞别王导,返回徐州广陵。
郗鉴迫不及待问道:“王导怎么说?”
“王公很中意这门亲事,又让在下见过所有王氏子弟,任凭挑选。”
“好!你给我讲讲王氏子弟的人品才貌。”
门生向郗鉴逐一描述:“……王氏子弟个个一表人才,大多举止得体,不过唯独有一位,在下看他的时候,他旁若无人地躺在床上吃饼。经王公介绍,在下才知道那人叫王羲之。”
“王导特别对你介绍他啦?”
“是。王公还说他的书法在家族中无人能及。”
“我明白了。王导是有意让王羲之成为郗家女婿呀……”
就这样,两家挑了个良辰吉日,郗璿嫁给王羲之为妻。从此,高平郗氏与琅邪王氏正式结为盟友。
郗王联盟延续了很久,等到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成年后,又娶了郗鉴次子郗昙的女儿郗道茂(也就是王献之自己的表姐)。不过,四十多年后,王献之二十九岁时,竟被迫和郗道茂离婚。这起风波又牵扯另一个历史疑点,后文还会讲到。
皇宫的主人
前文讲过,司马绍继位仅半年,就册封庾亮的妹妹庾文君为皇后,这自然是为对付王敦,争取庾氏家族支持之故。那么说,司马绍和庾文君感情如何呢?我们基本可以断言,二人毫无感情可言。至少在司马绍扫平王敦一党后,他的心思就不在庾文君身上了。
如今,后宫嫔妃中最得宠的是个叫宋祎的女人。宋祎很有故事。她幼年曾师从著名美女绿珠(石崇宠妾)学习笛艺,后来侍奉王敦。王敦死后,她被送进皇宫,成了司马绍的宠妃。
宋祎生得天姿国色,司马绍一见到她,立马就把黄脸婆庾文君忘到九霄云外。庾文君有哥哥庾亮和一干朝臣为其撑腰。宋祎则没半点家世背景,她意识到仅仅抱着司马绍是不够的,但她还能找谁做靠山呢?恰在这段时间,两个怀着同样想法的人,频频向宋祎抛出橄榄枝。
这两个主动靠拢宋祎的人正是手握皇宫禁军兵权的左卫将军司马宗和右卫将军虞胤。
二人是皇亲国戚,死抱司马绍大腿,也正因为这个背景,让他们一没法靠庾亮,二没法靠王导。这是因为,庾亮和王导虽明争暗斗,但两大家族内部依旧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他们都代表士族利益,在臣权与皇权相互抗衡这个大立场下,他们与司马绍之间的矛盾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消弭的。
综上所述,司马宗和虞胤不可避免地和宋祎越走越近。对于二人来说,宋祎是他们对付庾亮的有力支持。而对于宋祎来说,二人则是自己将来有朝一日能登上皇后宝座的希望。
可想而知,因为宋祎整天吹枕边风,庾文君备受冷落,连带反应即是庾亮失宠,王导就更别提了。在这种局面下,庾亮和王导决定暂时搁置内部矛盾,一致对外。二人连番上疏,请求司马绍罢黜司马宗和虞胤。
司马绍看着庾、王两位重臣的奏疏,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父皇临终前的情景。当时他亲口说过:“儿臣用他们,却永远不会信任他们。那些世家豪门,哪个不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错,即便是外戚庾亮,跟王导也是一丘之貉,而今,庾亮和王导联手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他没搭理庾亮和王导,反而对司马宗和虞胤更加宠信。
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司马绍便得了重病。他才二十七岁,却预感自己挨不过这一劫了。
皇太子司马衍年仅五岁,自己死后,朝政会不会落入庾亮掌中?到那时庾亮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王导?会不会再冒出第二个王敦?社稷能托付给谁?谁值得信任?司马绍满脑子都是这些疑问,思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宗室成员更靠谱一些。
司马绍郑重地把皇宫大门的钥匙交给司马宗和虞胤。“从今天起,朝中重臣没有朕的同意,谁都不准迈进皇宫一步!”他准备临死前托孤司马宗和虞胤,但他知道这么干肯定会招致群臣反对,唯有躲着不见,以缓解压力。
可能有人会问,司马宗和虞胤的政治影响力远不及庾亮和王导,就算二人得到托孤辅政的遗诏,他们真能斗得过庾、王吗?司马绍躲着不见,岂非自欺欺人?实事求是地讲,司马绍此举还是很有意义的。所谓政治,无论本质上多么不靠谱,暗地里多么龌龊,表面上必须要讲究名正言顺。举个例子,西晋时,像杨骏那么弱智的人因为在司马炎临终前争到托孤资格,就能堂而皇之位居首辅地位,而好不到哪儿去的司马亮也因为在托孤遗诏中被点名,政治呼声颇高,最后逼得贾南风必须靠政变来解决问题。总而言之,皇帝的一纸诏令可谓是最有价值的凭据,无凭无据则只能靠实力说话,但政变毕竟风险极高,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打这张牌。
中护军庾亮自然明白这道理,他一连好几天见不到皇帝,危机感陡生。
这天深夜,庾亮写了一封奏表,派使者呈递司马绍。
使者来到皇宫门口却见宫门紧闭。
“中护军大人有表要呈给陛下,赶紧把宫门打开!”
司马宗站在城楼上叱道:“你以为皇宫是你自己家,想进就进,想出就出?”他不管对方怎么软磨硬泡,就是不开门,最后,竟把使者赶了回去。
庾亮再也忍不下去了。
强谏
公元325年9月的一天,庾亮趁着皇宫开门的间隙,带着一票公卿硬闯皇宫,直奔司马绍而来。
司马绍正自昏睡,突然被群臣惊醒,抬眼见群臣蜂拥而至,心里不由得发虚。“你、你们怎么进来啦?”
庾亮痛哭流涕:“臣等多日不见陛下,心里挂念,这些日子朝中风言风语,说司马宗和虞胤密谋废黜重臣。臣等请陛下罢免二人,还朝廷一个清净。”事实上,想废黜庾亮的幕后主使正是司马绍。庾亮这么说,无非是要先堵住皇帝的嘴。
司马绍顶着多大压力才把二人抬上位,哪能凭庾亮一句话说罢免就罢免?他严词拒绝:“卿无须介意那些谣言,二人恪尽职守,没理由罢免!”
庾亮见司马绍态度坚决,又顾忌司马宗和虞胤手握兵权,在别人家地头没法硬碰硬,遂不再纠缠这个问题。他决定转移目标,先剪除司马宗和虞胤的辅翼再说。庾亮朝同僚偷偷使了个眼色,随即,群臣齐刷刷奏道:“宋祎蛊惑君心,臣等恳请陛下将她逐出皇宫!”
“你们说什么!”司马绍勃然大怒。
群臣不理,再次异口同声:“臣等恳请陛下将宋祎逐出皇宫!”
一看这阵势,司马绍有点怵了:“能否容朕斟酌?”
群臣依旧不理:“请陛下将宋祎逐出皇宫!此事毋庸置疑!”
这回,司马绍终于意识到自己拧不过群臣。最后,他不得不妥协:“朕同意让宋祎出宫,但不许害她性命,给她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就这样,宋祎被遣送出宫,赐给吏部尚书阮孚(“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为妾。由此,皇后庾文君在后宫中的地位再无人能动摇。
庾亮见目的达成,态度有所缓和,接着,他又开始稀里哗啦地哭了起来:“陛下,皇太子年仅五岁,臣一想到这事,心里就悲痛啊!”
“你想说什么?”
“陛下应该知道,谁才是太子最亲的人,将来又有谁能真心实意辅佐太子!”司马绍闻言,浑身一颤。就算他再信任司马宗和虞胤,但对太子司马衍却不然,等自己一死,太子能依靠的唯有母亲庾文君和舅舅庾亮两个亲人。他闭着眼许久,没有说话,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我明白了……这两天我好好想想,你们先退下吧。”
庾亮这番带有威胁性质的话对司马绍造成很大触动,他知道,将来必须得依靠庾亮,而要依靠庾亮,就必须有其他势力与之抗衡,这就意味着他还得把琅邪王氏抬出来。同时他也看到,司马宗和虞胤已成朝廷公敌,政权不可能再交给二人,否则,不仅庾亮和王导会拧成一股绳,将来更有政变的危险。
司马绍陷入深深的忧虑。
他继位还不到三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运筹帷幄,以弱势地位反戈一击,剿灭最强权臣王敦。胜利后,他并没有像大多数皇帝那样安枕而卧,而是再接再厉重新规划权力格局,他扼制了琅邪王氏,甚至连刚刚抬头的颍川庾氏都被一度打压下去。以前,他面对任何困难总有办法解决,可今天,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彷徨。
最后的布局
自庾亮带领群臣入宫强谏后,司马宗和虞胤便察觉出皇帝对自己的态度忽然转冷。二人心知情况不妙。
公元325年10月12日,司马绍预感死亡临近,他火速传召太宰司马羕(艳g)、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中护军庾亮、中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共七位重臣入宫觐见。召他们来的目的,自然是要授予他们托孤辅政的重任。
下面,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七位重臣的背景。
王导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他是江东第二大股东,目前无兵无权,却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庾亮和温峤是死党,庾亮性格激进,执掌皇宫外围禁军兵权,温峤性格温和,执掌京畿郡政务。
卞壸执掌尚书台政务,他素以直臣著称,对皇室的忠诚度极高,与王导关系不和谐。
陆晔是江东士族的代表,名义上是皇宫内禁军最高统领。
郗鉴是外州藩镇势力和江北流民帅的代表。不过司马绍并没有察觉,他其实已经与王导暗中结为政治同盟。
司马羕是司马宗的胞兄,司马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强托司马宗上位,但为了强化宗室力量,还是把司马羕抬了出来。补充一句,这位司马羕即是“八王之乱”中第一个玩完的司马亮的三子,时年四十二岁。在他八岁那年,二愣子司马玮屠杀司马亮全家,司马羕得到裴楷的保护,与四弟司马宗皆幸免。在永嘉年间逃到江东的司马宗室的成员中,司马亮的子嗣成了皇室中势力最庞大的一支。
不言而喻,这七人堪称江东政权各方势力的代表。
通常情况下辅政重臣不过两三人,而司马绍破天荒找了七个人辅政,也是为尽可能平衡各方势力,将一方独大的风险降到最低。
就在温峤赶赴皇宫的途中,还出了个小插曲。
温峤半路上遇到吏部尚书阮孚。
“阮君,来,上我的车,咱们同行一段。”他说着,便把阮孚拉到车上。
等阮孚上了车,温峤才实言相告:“江东安泰正需要群贤同心协力。您名重天下,我想请您跟我一起入宫接受辅政重任。”
阮孚一听,登时脸色煞白。这两天,他从宋祎口中得知宫中的是是非非,正有心远离权力旋涡,根本不想蹚这趟浑水。眼看快到皇宫门口,阮孚突然道:“我要小便。”说罢,跳下车,一溜烟逃回了家。
七位重臣进了皇宫,跪拜在司马绍床前,静静地听候遗训。
司马绍看人都到齐了,遂任命中护军庾亮兼中书令(皇宫外禁军兵权兼中书省政权),中领军陆晔兼录尚书事(皇宫内禁军兵权兼管尚书台政务),尚书令卞壸兼前将军(尚书台政务兼武职),其余人官职不变。
安排完毕,他缓缓言道:“人皆有一死,我没什么可难过的。只是想到中原沦丧,百姓生灵涂炭,祖宗大仇未雪,心里无限遗憾。我死后素服入殓,葬礼规格一切从简,切勿铺张浪费。太子还年幼,继位后还有赖众卿扶持。你们都是当世名臣,自该明白同心协力其利断金的道理……另外,诸藩镇大员与朝廷互为唇齿,也应内外相继,共辅社稷……”
司马绍说完这番话后,朝太宰司马羕招了招手:“来,坐到朕的御床上来。”
司马羕半边屁股坐到了床沿上。
司马绍指着司马羕,对年幼的司马衍言道:“你看看这个人。他是朕的叔祖,以后你一定要听他的话,要在朝堂上为他专门设置帷帐床,像武皇帝(司马炎)尊敬平安献王(司马孚)那样尊敬他……”
言罢,他死死盯着其余六位辅政重臣,突然提高了声调:“往后,文武百官都要听命于太宰,朝政由太宰裁断……”接着,他死死攥着司马羕的手,“你要让祖宗在天之灵安心,如此,朕就算死了,也无悔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