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我等往哪里去?”林英过来请命。
郭威抬头,仅是一瞬间的沉吟,便果断道:“既然契丹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南下去不了了,要脱身,就得反其道而行之!”
“将军的意思是?”
“此地南下至鸭渌府西京,与至契丹国都西楼,距离相差无几。”郭威想起李从璟对付契丹的全盘谋划,忽然笑了笑,“看来,这回我也要来一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
“传令,全军出西门,目标,契丹国都,西楼!”
……
当日夜,惠安县城大乱。
渤海军与渤海军战作一团。
第一支契丹军驰来时,县城已经四处起火,而他们面前的惠安县城,城门大开!
契丹军毫无阻碍杀进城中,惠安县城内的渤海军与渤海百姓,死伤无数。
然而当耶律敌鲁古抵达惠安时,君子都早已消失在夜幕中,不知去向。血流成河的惠安县城,竟然没有留下一具君子都将士的尸体。大怒的耶律敌鲁古,一刀削掉了身旁一脸谄媚笑容的惠安县令的脑袋。
在这个晚上,有一个被人称作虎哥的汉子,和他的兄弟细眉、麻五,一起战死在街巷。从他们身体里淌出的热血,染红了这片承载着他们的过往和梦想的土地。
第420章 数年之功见成效,渤海四战定大局(一)
李绍城、孟平带领八千百战军救援正州的第四日,一份十万火急的军报自前方递回,当时李从璟正在军营辕门处漫步沉思,因是信使的军报得以直接送到李从璟手中,在李从璟接过军报时,风尘仆仆的信使因劳累过度,当场吐血晕倒。
看过军报内容,李从璟当即返回帅帐,并且下令击鼓聚将。
正在帅帐中推演战局的莫离与王朴两人,见李从璟动作如此迅疾,俱都停下手上的事,来询问缘由。李从璟将军报递于二人,自己径直走到舆图前,手指在舆图上滑过,道:“李绍城等行军至丽城时,遭遇契丹军前来阻截,现正鏖战于通水河谷一带。”
莫离、王朴两人一起看过军报,抬头道:“李绍城先是发现契丹五千骑军,两者在丽城交战一场,正得胜欲追击之际,契丹援军赶到,李绍城遂果断下令大军撤出战场,退往通水河谷据守。半日之内,赶到通水河谷的契丹步骑,达到两万之多,李绍城随即指挥大军应战。因通水河谷地势较为狭长,且不说万人军队根本无法展开,一次交锋都不可能超过两千人,亏得李绍城反应迅捷、应对周全,大军现在局势虽然紧急,却还能稳得住。”
王朴手抚下颚沉吟道:“如是看来,正州危急,耶律阿保机已料到我等会去支援,所以遣军在半路截击。”
“不是截击。”李从璟望着悬挂的巨大舆图,目光因为思考而愈发深邃,“是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
莫离打开折扇,微微一笑,“在与前梁的战争中,围点打援是百战军惯用手法,早已烂熟。只不过耶律阿保机这回的战法,与单纯的围点打援,又有些差别。”
“有什么差别?”王朴问。
“他不仅要打援,而且连正州也要拿下。”李从璟说道,从舆图前离开,在帅案中坐下来,“而丽城,就是耶律阿保机选定的绝佳战场,李绍城先前遇到的那五千人,则是耶律阿保机下给我们的饵。若非斥候发现契丹援军及时,若非李绍城这场战斗指挥得无可挑剔,大军能迅速脱离战场,退往地势狭长、对我军有利的通水河谷布防,此时我们接到的,就不是两军鏖战于通水河谷的消息,而是李绍城在丽城兵败的噩耗。”
这其中的凶险,只要一着不慎就是满盘皆输,王朴因是感叹道:“李副帅,真将才也!”
莫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侧身问李从璟,“那么李哥儿准备何以应对?”
“通水河谷之战,已经退无可退。于我等而言,正州必须救,正州要救,就得打通支援正州的通道;于耶律阿保机而言,正州必须要攻克,正州攻克,才能进军西京。由此,眼下这场大战此阶段的焦点,就在通水河谷。”李从璟说道。
莫离点了点头,“在通水河谷与契丹军作战,于我军而言,已是眼前兵力劣势情况下,出人意料的良好之局,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通水河谷地势狭长,双方一次投入的兵力都不会多,变相缩小了兵力差距;其二,通水河谷位在西京与正州之间,正好我等调兵遣将,如此既能决胜沙场,也能免去耶律阿保机趁西京空虚时偷袭之忧。”
王朴寻思片刻,补充道:“要保证通水河谷之战顺利进行,无后顾之忧,还需要处理两个事情。一是恒州战事,二是西京局势,前者不能败,后者要保持稳定。”
李从璟微微颔首,道:“恒州战事我自有安排,至于西京诸事,还得依靠李四平多出些力。”说完这话的时候,军中诸将陆续聚集到帅帐,李从璟安排人去通知李四平,这便给诸将讲解眼前形势,下达征战指令。
留驻西京的驻军,有确保后方的重责,是以幽州军必须分出一部留守,此任李从璟交给了卢龙军,万余百战军则汇合万余渤海军,由他亲自率领,开赴通水河谷,参与此番大战。
在布局这场会战时,李从璟自然而然想起君子都。军议结束之后,李从璟再度询问了桃夭夭君子都目前的处境,依旧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上一份有关君子都的消息,还是君子都正在双通、伊台、九阳之间转战。军情处虽然精锐,但毕竟君子都与西京相距太远,两者之间不仅有关山阻隔,更有契丹军横亘其中,这就让消息的传递变得极为艰难。
李四平在得到李从璟通知后,很快从城中赶到军营,在帅帐求见了李从璟。
大唐是渤海的宗主国,李存勖入主中原后,渤海国也曾遣使前去朝贡,在军政之事上,尤其是眼下与契丹的战事上,“大唐特使”拥有的威势,要比常人想象的要高得多。但幽州军毕竟是客军,李从璟这个“自命”的使臣,可没有半分敢大意的想法。
出于对天朝上国的本能敬畏,渤海国大部分官吏、百姓,对大唐的印象,都还停留在那个中国拥有“天可汗”的年代。加之幽州军进入渤海之后,取得过一些战果,虽然眼下局势不明朗,但至少也不恶劣,西京的渤海官员,对大唐的敬畏和信任,大多超过了对新兴强国契丹的恐惧。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李四平镇守西京,正常情况下西京不会有什么乱子。
李从璟与李四平座谈时,将大军征战的行动如实告之,也将自身对西京的要求和盘托出,李四平很坚决的保证,西京在粮草、医药、民夫等各项后勤补给上,绝对不会拖后腿。
说完这些,李从璟又询问了大明安在上京的情况,尤其对大明安招募新军的事情,着重作了了解。李四平的回答让李从璟大体满意,大明安在上京主持的各项事务进行得有条不紊,这也意味着,局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李四平也提到,大明安的处境并非全部称心如意,在他为渤海国存亡努力的过程中,无论是招募新军还是其它,都不可避免需要揽权。
随着大明安权势日益加重,掌控的力量越来越大,是非、政敌无疑也愈来愈多。而这些,并不会因为他是渤海国王子,或者是因为他现在的所为,是为渤海之存亡而又什么不同。
对此,李从璟并无什么特别看法。
大军准备完成之后,李从璟随即领军出发,增援通水河谷。
第421章 数年之功见成效,渤海四战定大局(二)
天空依旧阴沉得紧,万里连云,似乎又在酝酿一场大风雪。青山矗立,头顶的天空触手可及,又好似遥不可及。
无波无澜的巨大帘幕下,枪戟如林。
通水河谷地形狭长,本就不大的河流进入枯水期,早已干涸,河床两侧山势起伏,如猛虎伏卧。
铁甲如海,军阵若带,代替河水充斥在河谷中间。旌旗在军阵上方迎风飒飒。两座望不到尽头的军阵,如同两条相对奔涌的河流冲撞在一起,相交处波涛如怒,浪花飞溅,巨浪一波接一波,前赴后继,推波助澜。
河谷一端的高地上,沉寂的大燾如同将士肃穆的脸,百战军副帅李绍城扶刀立在大燾下,锋利如电的眼神注视着河谷。在他眼中,河谷中的军阵分为区别明显的两部,黑袍黑甲的百战军,与白衣契丹军。只不过在黑白相交之地,多了一抹极为惹眼的红色——那是黑白相斗的结果,代表着无数将士的生命。
“传令丁茂,率部向前,将孟平将军换下来!”李绍城将战场局势尽收眼底,出声命令道。
河谷的这场战斗,战至如今,已历数日,然却胜负未分,契丹军人多势众,百战军战力强悍,受限于地形,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一时只得默契采用车轮战术。
不时,孟平来到李绍城身侧,他虽也亲自上阵拼杀过几场,然因并未完全发力,远不止于浑身浴血,只不过盔甲、战袍上也已布满血迹。
李绍城不喜弯弯绕绕,激战数日,关心寒暄也可免去,见到孟平后,开口便直入主题,“先前契丹军欲与我等战于丽城,谋求一锤定音,是以各项准备都做的很是充分,我军退入通水河谷后,顺利将其兵力优势化解,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破阵亦或是将其击溃。此战取胜关键,已不在速胜,而在疲敌,待军帅援军至,则可一鼓作气破敌。”
李绍城纵观全局,要看透局势不难,孟平多身在战事前线,却也对战事了然于胸,他接话道:“这支契丹军战力不差,应该是耶律阿保机手中不可多得的精锐,若放在寻常局面,以我八千之军,要予其重创虽然不是没有可能,却也必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局面,亏了这地形之故,眼下契丹军的损伤远大过我军。只不过就精力消耗而言,比之契丹军,我军却没有半分便宜。”
李绍城点点头,“眼下战局胶着,打破僵局的关键,就在于谁的援军先至。我等在谋求疲惫契丹军,契丹军也是如此盘算,敌我主将都很清楚,在双方经日累战,日益疲惫的形势下,作为援军的有生力量,一旦汇入,就能在瞬间击溃对手。所以此战要胜,只能是军帅抢在耶律阿保机派遣的援军到来之前,赶到这里。”
孟平取下头盔,拨弄着湿漉漉的头发,汗水和着他脸上的血水一起流下,被他一把抹掉,“正州局势正紧,谁也不能确定,城池在何时会被攻下。而一旦正州落入敌手,饶是河谷这战胜了,也输了大局。总而言之,时间很重要,也很紧迫。”
“这一点你我能看到,军帅也能看到,耶律阿保机自然亦能看到。战事至此,倒是变得简单了。”李绍城说到这,停下话头。
他不说话,孟平一时也没有再出声。
最终李绍城嘴角动了动,似乎是想起什么,转身看向孟平,换了种口吻问道:“从西京出发的当日,军帅召见了你?”
话语的转折来得有些突然,孟平微微怔了怔,随即笑道:“副帅如何知道此事?”
李绍城没有着急回答孟平的问题,语气变得有些玩味,“大哥应该亲自下厨,给你做了一顿饭吧?”
孟平惊讶更甚,不过旋即反应过来,眼帘微敛,“副帅也曾得到公子同样的待遇?”
李绍城嘴角微微勾起,“不同的是,你在出征当日,我在出征前夜。”
李绍城这句话说完,和孟平双双陷入沉默。
两人似乎都有些心事,而又默契的没有询问对方,或许在他们心里,都已明了对方心中在想什么。
天空依旧低沉,河谷起了冷风,战场上的战斗未曾停歇,远处的远处,荒野是一只巨兽,仿若能吞噬一切。
李绍城负手抬头,黑色披风随风卷动,他身上流露出一股说不明的情绪,声音也在此刻变得黯哑,“出征之前,大哥就曾言明,此番救援正州,路途会很艰难,且充满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大军或许会碰到拦截,或许会陷入苦战,还有很多其他不可预知的情况。然而无论如何,军令不会改变,救援正州的既定方向,不会改变。”
将头盔重新戴好,孟平笑了笑,意味莫名,“这一仗艰难、困苦,其实都不足以形容此番出征的真实面貌。死战,只有这两个字才适合。”
无声良久,李绍城握紧横刀,重重吐出一口气,重复了一遍那两个字,“死战。”
孟平脸上的笑容如同湖面荡开的波纹,一朝展开,便好似收不回去,他道:“副帅不必试探我的决心,于公于私,我都没有后退的余地。”
孟平这句看似有些没头没脑的话,却没有让李绍城意外,他只是默然颔首,说道:“刚刚接到的探报,契丹援军已在三十里之外。”
说到这,李绍城顿了顿,孟平没有催促,更没有插话,只是静等李绍城说完。
“我军之后,数十里之内,没有一兵一卒。”李绍城终于将话说完,嘴唇闭上的那刻,语气已是没有半分色彩,亦没有丝毫波澜。
孟平转身离开,向山坡下的军阵走去,步伐一如既往矫健而洒脱,“契丹援军只有三十里了,我得抓紧时间歇口气。”
目送孟平走出数步,李绍城收回目光,重新看向河谷战场。
当日,契丹援军至。
战事胶着却一直显得有些不温不火的河谷战场,刹那间沸腾起来。
两军之战,遂成血战。
八千百战军,逆风逆浪,坚若磐石,虽被雨打风吹,不曾后退半步。
是为死战。
而有一支奇军,借此机会,出现在了他的敌人万万想不到的地方。
第422章 数年之功见成效,渤海四战定大局(三)
对于泊汋城而言,眼下这场战事持续的时间太久了些,久到连镇守泊汋城的安北营将士之前都未曾预料。泊汋城中有六个指挥、共计三千余人的安北营将士,对这支不久前还是新军的士卒来说,要打硬仗实在是各方都不看好的事,尤其是面对早有蓄谋、来势汹汹的十倍之敌,便是连安北营士卒自身都不那么有信心。然而时至今日,半旬过去,若有人再问泊汋城能坚守多久,这残破城城池中每一名安北营将士,都会毅然决然的拍胸脯,语气坚定但却平静的说一句,人在城在。
在有彭祖山、皇甫麟相继率军来援的情况下,要守住泊汋城似乎已然不是一件不能办到的事,前日里有赖彭祖山拼死力站、皇甫麟参战及时,攻城的契丹军不得不后退十里以避锋芒,这就让安北营得以趁机运送兵员、辎重补给进城,充实泊汋城的城防力量。
彭祖山伤重昏迷后,泊汋城战事便由皇甫麟接替指挥,这位曾想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让前梁免受灭国之祸的杰出将领,此时要来挽救泊汋城的战局。只不过他从营州带来的援军并不多,眼下手中的力量基本还是安北营,这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所以当契丹军卷土重来,继续摆开架势攻城之际,形势几乎又回到原点。
这一日天色放晴,暖烘烘的太阳挂在天空大半日。黄昏时,天际有一线如烧红云。
大军围攻下的泊汋城,犹如矗立潮水中的礁石。
城外,在彭祖山之前站立过的位置上伫立,指挥战事的皇甫麟,瞥见一线红云下的泊汋城,眼神有一刹那的恍惚,他看到城头有安北营将士抱着契丹蛮子从城头摔下,心头又浮现起当日送援军入城时的情景。
那一日是同样的黄昏,只不过没有斜阳,天空阴沉沉的。长龙一般的援军队伍,护送辎重开进泊汋城,皇甫麟与安北营左厢军都指挥使何君来,在军列旁有过一场话别。
“泊汋城的战事起得急,对军帅整个布局的影响都很大。卢龙的各项后勤补给,包括兵员,不能运抵前线,我幽州军便不能更换甲胄兵械、补充力量,这对大军贻害甚大,越往后越如此。泊汋城与渤海西京之间,恒州也起了战事,因是我等不仅要迅速取得泊汋城之胜,还要尽快支援恒州,如此才能重新打通这条补给线。然而以眼下军力,泊汋城之战,别说取胜,便是连坚守都费劲。”皇甫麟的目光落在眼前这片方经大战的郊野上,脸上的神情如同隐藏在夜云后的银河,看不清深浅。
何君来比皇甫麟还要年轻,不到而立之年的年纪,却已一身精悍之气,胡茬杂草一般立在脸上,他看着皇甫麟,言简意赅道:“既然军帅将辽东交给皇甫将军与彭将军,便说明两位足能应对辽东一切变故,眼下彭将军伤重,既然由皇甫将军统领战局,那皇甫将军只需告诉末将,这一仗末将需要如何打即可。”
“十五日。”皇甫麟道,“本将需要你坚守泊汋城至少十五日不失。”
“末将领命!”何君来抱拳,在策马离去之前,问道:“皇甫将军还有什么吩咐?”
皇甫麟顿了顿,最终什么也没做,只是颔首敛眉,略显沉重道:“将军保重!”
身着明光铠的何君来再次一抱拳,打马转身,带着两名亲卫,从军列旁疾驰而去,奔向泊汋城。
眼见何君来离去,皇甫麟身旁一名心腹亲卫颇为气恼道:“这何君来架子也太大了些,对将军实在无礼!”
“无礼?”皇甫麟哂然,“那是你不了解这个人。”